现代平面设计发展列传(一):梦回唐朝

2021-07-31 08:53:45
阅读量:
作为从业十多年的设计师,史太浓从来没有给自己下一个范畴定义。
现代平面设计发展列传(一):梦回唐朝

作为从业十多年的设计师,史太浓从来没有给自己下一个范畴定义。 一般介绍自己就是:设计师。 因为毕业至今,我分别从事过玩具设计、三维空间设计、网页设计、插画设计与广告类设计。 而如今公司主攻品牌,因为过去所有经验大部分都能用于品牌设计当中。 除了三维之外,我过去大部分设计的形式都是平面,但其实三维设计最后也是以平面形式呈现。


 这已经是10年前的事情,当时会有一个专门的效果图工序,就是平面部分,据闻现在都剥离出来,由效果图公司专门做。 △ 史太浓10年前的三维设计 这个工序首先渲染出三维角度的主体(素材),再做排版、布局、装饰、润色等设计,所以本质上也算平面设计。

 2019年10月开始我花了足足一年时间完成《现代设计简史》这个视频系列,讲述现代设计发展的整个框架与脉络。 而设计史是拿着放大镜不断放大看的过程,里面的内容可以不断细分且具体化,拆分出诸多内容,比方大家看到的「大师列传」就是对人物进一步的细化观察。 设计史太浓专题:这些年在了解知识与分享知识的过程中可谓获益无穷,不管是对设计的认识还是技法,其中眼界提升这一点尤为重要。 借用古董界的一句话,叫“知真辨假”,想一眼辨别赝品的秘诀就是“只看真品”。 △ 欧美古董鉴别 想做出入流的设计,就是只看好的设计,而设计史里全都是好的设计。 不然不会被收录下来向后世传递,过程中你不但看到,还能从故事中清楚设计者的理念与创作背景。 

久而久之,出手的成功率就越来越高,因为设计师的眼界高低决定了作品水平高低。 今天开始,史太浓想跟大家开聊一下老本行,将“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历史”撰写列传,曰《平面列传》,以呼应史太浓相关系列。 让大家清楚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整个脉络,并且通过了解大量优秀前人作品,做到“站在历史看今天”,促进自身的进步。 在此也希望,看到史太浓分享的朋友,假设对内容由衷的喜欢,记得要帮忙分享出去,让更多朋友看到。

 首先,我们先来搞清楚平面设计的定义。 梦回唐朝 其实同一个学科,同一件事情,在大众与专业领域的语境是不同的,比方我给老一辈亲戚介绍工作时,会说:品牌设计。 亲戚一般的反应会问是不是做名片的,因为在他们的认识经验中,设计师普遍都是在小街小巷广告制作门店工作的,所以有时候他们会自信的总结:哦,那就是广告设计嘛。 广告设计在他们眼中就是做名片的,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,品牌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更全面更顶层的服务活动,但这些在大众层面是不形成有意识感知的,他们需要一种更直接的理解,所以就会将熟悉的概念进行套用。 跟我们学语言一样,一些读不出来的音,就会采用已掌握的语言中的音素替代,比方香港同胞有时候会将“是不是”说成“细不细”,因为“是”在粤语中发音就是普通话“细”的发音。 这些名称的归纳,本质上是方便向第三方“传播”与“说明”,或者“探讨”,这样才能表示我们聊的是同一回事。 

有很多人类活动,其实迟迟都没有标准称谓,比方我们之前聊过的“人体工程学”。 远在古希腊时期的医生就有意识的考虑“人体工程”,设计做手术时候的座椅高低,器材放置的位置,器材的尺寸大小等,虽然那时候可能“医生”与“手术”这样的名词也并不存在。 △ 美术作品中的古希腊医生 如果纵观人类历史发展,平面设计其实是设计领域中最早的“设计活动”之一,可以从有了“类纸张”物体后算起。 因为把文字,图案与装饰纹样以某种目的安排在一起就是平面设计的基本内容。 公元前3000年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在泥板上刻画的文字符号(the Sumerian pictographic tablet),还有公元前1400年左右中国商周两代的青铜纹理都能视为人类最早期的平面设计。 △ 苏美尔人在泥板上刻画的文字符号 △ 中国商朝铜鼎上的纹样 但那时候的人们不会这样认为,因为连设计的概念也不存在。

 转折点发生在有了纸张及印刷术后,这些技术的雏形都恰好来自中国,东汉时候(公元1世纪)蔡伦造纸,而唐代时期(公元8世纪-9世纪左右)民间则发明出“雕版印刷术”,所以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是中国唐代公元868年印刷的《金刚经》。 △ 唐代公元868年印刷的《金刚经》 这是一个纸本手卷,从右往左读,篇幅不长,但其中包括了插图、文本、标题等内容,其实已经具备了平面设计几乎全部要素。 关于“雕版印刷术”具体是什么,还有印刷相关的发展我们会放在后面的内容里讲述。 平面设计这种人类活动,从有了这本《金刚经》开始具有划时代意义。 随后又有了北宋毕昇发明的“活字印刷术”,再然后就到了公元15世纪德国古腾堡发明的“金属活字印刷术”,而我们的《平面列传》系列故事,从那个时刻正式展开。 “装饰设计”与“装潢艺术” “平面设计”的英文是“Graphic design”,这个词是由美国设计师威廉·艾迪逊·德威金(William Addison Dwiggins)在1922年提出来,目的是为了描述他所从事的设计活动内容。 △ 帅气的威廉·艾迪逊·德威金 当时帅气的威廉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字体与书籍装帧设计,他的这个名词在当时并没有获得美国人及国际设计界采纳。 △ 威廉的图案设计 欧美普遍习惯用“装饰艺术”来归纳,因为他们普遍认为“设计”等同“装饰”。 那个时候强烈反对装饰的“现代主义”才仅仅从包豪斯、风格派一类思潮中萌生,不成气候。 而史太浓时常会认为,“不装饰”也是一种装饰形式,好比你在谈论“不要担忧”的时候就表示了担忧。

 1930年代的中国地区,尤其上海,设计活动也发展出一定规模,那时候国人将“平面设计”,比如绘制插图广告,做产品包装等活动描述为“装潢艺术”。 △ 中国20世纪30年代海报设计 因为“潢”一词在中国古代有“装裱”一类的含义,所以都是根据各自地域文化的一种翻译。 这个时期国际上的平面设计主要有几种流派在不同地区发展与探索,比方德国的 “现代主义”、荷兰的“风格派“,俄罗斯的”构成主义“,法国与美国为主的“装饰艺术运动”、瑞士的“瑞士平面设计”等等。 这些运动思潮与代表作品在我们后面的故事中都将会陆续登场。 定义与延展 在二战之后,“平面设计”才作为一个术语开始被国际设计界通用,而且内容定义也有了更具体的规范。

 尤其是1970年之后,这一点跟国际往来越来越频繁直接相关,跟前面所述一样,大家都需要一个确定名词来表示彼此谈论的是同一回事。 而中文“平面设计”一词则来自日本人的发明,日本人发明了不少现代汉语,比方“哲学”、“共产主义”、“中产阶级”等等,但后来日本人还是用回英文Graphic design。 △ 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东京 此时“平面设计”的活动范围特指了印刷生产的作品,比方书籍设计、包装设计、广告物料设计、标志设计、企业形象设计、字体设计、出版物的版面设计等。

 而活动内容的定义则是:在平面空间中,以某种规律或者法则,将各种二维元素进行编排及组合设计,其中含元素设计本身,元素可包含字体、绘画插图及摄影图片等,以达成信息传达、指导说明或者行为引导等目的。 这段话需要静下来消化一下的,这些活动最后的载体都是印刷物。 △ 美国20世纪60年代杂志设计 大家看到这里是否感觉不太认同,因为当前我们看到的很多设计并不存在印刷实体,也可以不存在印刷实体。 比方标志设计,可以就单纯用在电商网站上,所以我们要注意这些定义都是会随着时代发展产生不同语境,也会产生剥离与衍生。 

又比方当文字、插图与排版只用在互联网或者机器界面上时,我们有了新的定义,叫“UI设计”,也叫”界面设计”,指代用作“人机交互“交互的设计。 当前而言,界面尽管含有交互动效,但本质上还是在二维空间内,假设某天大部分机器界面投射出三维全息影像,那么概念自然又剥离了出去。 △ 三维全息投影 比方VR技术类的视觉设计,完全要站在另一种专业范畴去谈论。 当我们在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不要陷入“教条主义”当中,知识永远是死物,关键在于如何活用。 所以大家在看史太浓的分享时也要带有批判精神,随时提出自己不同角度的看法,形成交流,良性互动。 谢谢各位,我们下期再会!

桂ICP备18001092号-2